一、解释一下天文现象
“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火之精,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主岁成败,司宗妖孽,主天子之礼,主大鸿胪、主死丧、主忧患。总的来说,在古人的眼里,火星是近于妖星,司天下人臣之过,主旱灾、饥疾、兵乱、死丧、妖孽等等。火星在五常为礼,于五事为辨。
“心”是指天蝎座中的红色一等亮星―――心宿二,由于它红光如血似火,故我国称它为“大火”。天蝎座是黄道星座,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中属于二十八宿之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员。而火星总是在黄道附近移动,火星留守在天蝎座的罕见的天象,在中国的星占学上被认为是最不祥的,象征皇帝驾崩,丞相下台。不祥的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则两星相互辉映,争“红”斗艳。这就叫“荧惑守心”了。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二、地球发生的天文现象.
1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2地磁场的产生(地球内部带电等离子体做圆周运动会产生磁场)
3使地球变为非惯性系,出现地转偏向力(又叫科里奥利力)
三、对天文星象的描述?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jing)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四、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于天象是如何思考和解释的?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天地如何起源,月亮为何圆缺,昼夜怎样形成等大量问题;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以感召向背的理由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天地起源和衰亡的思辨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如同西方科学家一样,只有当近代天体力学理论出现之后,对于天体运动之原理才算最终找到了“所以然”――万有引力的作用。
五、北京天文馆的天象仪可表现哪几种天象?
北京天文馆的天象仪两端的大球上共有几十个恒星放映镜头,放映出晴朗夜空里人眼可以看到的恒星和银河。中间的笼架中装有太阳、月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大行星的放映器。天象仪的放映运转由操纵台控制。它模拟周日运动、周年运动和岁差运动等几种运动。日月星辰在一日内或一年内的升落运行,可以压缩到若干秒钟和若干分钟内完成。它还能表演上下几千年的极星的变换和星空的变迁;显示日月星斗的东升西落;日月行星在星空中的视运动。可以放映中西对照的星宿、星座划分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具有中国特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