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另见:仲康日食和夏历 夏人可能已经掌握许多天文、历法知识。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自《尚书·夏书》道,“辰不集于房”[注159][参124],指太阳不在房屋的上空完整出现,这便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注210]。
《竹书纪年》载夏桀十五年时,“夜中星陨如雨[参2]”,又是中国最早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太平御览》引《孝经钩命诀》道,“(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注211],炳炳若连璧[注212]。[参191]”,记录夏初期曾发生罕见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聚”的天文现象[注213]。
夏朝晚期的三位君主,胤甲(廑)、孔甲、履癸(桀),都以天干为名,这种做法近似商朝君王的命名方式,如若实为夏时称谓而非殷周人附会的别名,则可以说明干支纪日法在夏晚期已经出现[参41]。
《论语》中孔子主张“行夏之时”[参193],至今中国传统农历还有别名“夏历”,这些迹象可以说明夏时为农业生产需要,结合积累的天文知识编成简单的历法。
“夏历”在《诗经》、《左传》、《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至少在周初的唐国(即晋国)境内通用。
《大戴礼记》引述的一篇《夏小正》,其经文部分文句简奥,不似东周文风,最迟成书于春秋早期,是中国最早的历书,对各个月份的物候、气候、星象信息做了简单的记录。
《夏小正》根据月球的盈亏将一年分作十二个月,但没有五年置二闰月的迹象,亦无四季的分别。
在五月记载“时有养日”,在十月记载“时有养夜”[参168],《左传》注解“养者长也”,说明《夏小正》的五月份里有白昼最长的一天(即夏至),十月份里有黑夜最长的一天(即冬至),然而华北平原的冬至应在十一月而非十月,说明这种历法尚不准确,制成年代比较原始[参39]。
古代天象记录的内容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由于编制历法和宫廷星占的需要,正常天象和异常天象都成为古代天象记录的内容,特别是后者的出现更引起关注,观测记录尤为详细,正是这类异常天象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历史上天体变化的信息,而正常天象遂成为检验现代天文理论的历史观测资料。本世纪以来,它们逐渐为世界天文学界认识和重视,利用这批古记录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