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什么?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1 19:30   点击:263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中秋节由传统的“祭月节”发展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古代少女们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宫的天仙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沿传下来,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等活动就成了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人们还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二、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三、祖先崇拜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从文明的源头就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了解得很少,觉得自然物和自然力很神秘,对它们从敬畏、依赖到顶礼膜拜,出现了天象崇拜、山川地石崇拜、火崇拜、动植物崇拜等。此外人们感到自身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非常神秘,于是又产生了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人们在对自身由来的认知中形成的崇拜体系,它既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化理解,又是对先祖亡灵的崇拜,其产生的前提是灵魂观念的出现与发展。古人相信,祖先的灵魂对于血缘后代有两重作用,既可以造福子孙,又可以降祸子孙。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祖先崇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祭祀也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对祖先的崇拜常与仪礼结合,原始社会的人们相信,通过各种祭祀的手段,可以求得祖先灵魂的保护,维护族内的团结和利益。

祖先崇拜最初表现为远古人类对母神的崇拜。中国母神崇拜大致源于女娲抟土作人之说。《山海经·大荒经》记载女娲的肠子化为十个神;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佚文说女娲抟黄土做人;《淮南子·览冥篇》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些较早的神话记载均体现了人们对女娲的崇拜。从考古发掘来看,中国发现最早的母神雕像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的“东山嘴母神”。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有女神雕像,河北滦平县后台子新石器遗址下层也出土了六尊石雕女像。母伏羲女娲图神造型多体态丰满,且以简练而夸张手法着力渲染突出鼓腹、肥臀、丰乳、粗腿这些特征。她们多赤身裸体,面目不清,没有眼、口、鼻、耳等,两腿多合并为粗锥状,有的像棒状物,有的捂着肚子,给人以原始稚拙之美。这些母神雕像的形象体现人们对女性的生育功能的崇仰。这种对生命由来的探索、对母神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最初表现。

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为父系氏族社会,家庭中父权的进一步强化,对女性祖先的崇拜逐步转化为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在中国古文献和传说中就记载过很多重要的男性祖先: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等。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于是人们奉他为先祖;据《礼记·祭法》记载,舜时以颛顼为先祖,以尧为直接祖先;夏代也以颛顼为远祖,而以禹为直接祖先。

在这一系列的神话祖先中,黄帝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他被奉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在远古时代被人们崇拜,直至现在还在接受人们的祭祀。据传说,黄帝的母亲在田野里看到闪电而怀孕,怀了整整二十四个月生下黄帝。黄帝在战胜了邪恶的蚩尤后成为诸神话祖先中第一个伟大的军事首领。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据说水井、车船、铜镜、房屋、市场、法律、礼仪、音乐、货币、衣饰、炊具、弓弩和雨伞等都是黄帝发明的。和黄帝一样,颛顼和帝喾都是中国远古时代的祖先。黄帝、颛顼和帝喾为华夏民族的联合与统一做出了伟大贡献,历来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和崇拜。据《山海经》、《离骚》等古书记载,夏、商、周各大部族和长江一带的楚人,都把他们看成自己的远祖。

《山海经·海内经》称:“颛顼,黄帝之孙,曰高阳。”黄帝主创业、颛顼重整治。传说他十二岁而冠,二十岁接替黄帝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有文治之功。他着重内部治理,整合社会,促进华夏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他“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之别,长幼有序”,制订系列社会规则。使得民众的生活井然有序,安定社会。他创制了历法,被尊为“历法之宗”,还创制九州,初定版图。在他的统治下,当时的华夏国力鼎盛,幅员辽阔,“曰月所照,莫不砥属”。据《史记》记载,舜、大禹和秦始皇都是颛顼帝的嫡系后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