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与壮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大多数壮族和汉族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只有一些传统节日不一样而已
二、壮语以及壮文的使用情况怎么样,为什么很少见壮语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报纸?
除了《三月三》,没有正式刊号的壮文报刊杂志。原因很简单——没多少壮族人学过“标准壮文”。就算学过的,也常常被壮文文章里面出现的各式“桂柳话”音译词弄得云里雾里,现代和科技术语虽然是汉语音译的,也没有个标准的规范。更别说各种“汉化”的语法,比如定语居然前置了!!!而实际上,古代至近代,各地的壮语(尤其是除桂东北地区)的汉语词音译的来源都是白话(粤方言)和平话(蔗园话),而非桂柳话。其实,现在大家都说普通话,这些“汉借”词直接用普通话读音就好了。
至于壮语广播电视为什么没有(或者准确些,几乎没有),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听不懂”。由于壮语方言太多,古时候从未形成强势的跨区域的方言。所谓的“标准壮语”是当年政府指定了广西壮语自治区首府南宁地区下辖武鸣县的一个镇的方言作为“标准的”,理由是为了靠近自治区的政治中心而有利于推广。这样导致的是,好多地方的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听懂。虽然其实很多词也只是声调的差异,但是壮语个各方言一般有6个舒声调+4个入声调,单音节词占比很多,所以声调的细微差别就会导致A方言使用者第一时间听到B方言会产生很大的歧义。尽管不同方言的声调是有规律地对应的,但是壮文教育从未得到普及,有几个人能在没有系统学习过语音的前提下能自行找出不同方言的语音、声调对应关系?所以“标准壮文”的接受度除了在其语音采集点外的地方非常地低。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多数壮族都听不懂的壮语卫视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它先天不足。
现在比较有意义的是一些壮族聚居县的有线电视台有自制的《壮语新闻》,用当地壮语口音播出,这些才是直接的“能听得懂”的壮语新闻。
总而言之,“标准壮语”作为一种先天不足的语言标准体,虽然曾经得到短暂推广,但是十年的运动当中被致命地停止使用,已经错过了推广的黄金时期。壮族的“普通话”遥遥无期。
三、壮族人口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产生本民族统一的文字?
1、壮族有文字,是用汉字生造的,被称为“古壮字”。当地道公的经书,大部分用的就是生造的汉字(古壮字)标注,一般人看不懂。
2、拉丁化壮文,就是现在人民币、政府部门、广西籍身份证上的壮文,那是新中国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创造出来的,以武鸣壮族方言为标准,因为广西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实行拉丁化壮文教育,所以,一样看不懂拉丁化壮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