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理解“民族是文化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这句话?
很简单,也很复杂。
为了方便题主理解,就举我们最熟知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吧,也符合题目的条件。
首先,民族是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是谁来定义的,题主有想过吗?到底什么是中华民族,百度给予了我们解释——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统称。那为啥非得是56个民族,50个不行吗、10个不行吗、光汉族不行吗?为啥非得是56个民族不可呢?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由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及汉族构成的文化,所以,中华文化缺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行,所以说,有了文化,就有了民族。包括日本大和文明与大和民族等,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二,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这就比较好理解,任何一个文化的构成,可以说都是各种各样民族文化的体现,比如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由汉族文化与各个少数民族所构成的。那么这个文化将作为我们身上的图腾一般体现了一个民族,比如去外国提起春节、端午,可能外国人会觉得哎您是不是中国人呢。也就是说,文化往往能反应一个民族的特性,让他能够被别的民族所区别开来
二、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鉴于民俗文化具有社会认知功能、启蒙教化功能、道德规范功能和心理调适功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实施传承的策略与举措为:甄别评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承适应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舆论引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辨识力、使之自觉地做到知与行统一;资源开发、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树立典型、推广其先进经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扎实、快捷、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所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可以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它以民俗事象为载体,又折射出特定国家或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脉络,使之呈现下述征:
一、群体性。民俗一词本身就有“群体”的内涵:民,人民、民间的;俗,大众的。民俗文化的首要特
征,就是它的群体性。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首先必须得到群体的认同,唯有群体的认
同,才能约定俗成,进而完善并传承下来。
二、传承性。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即它所彰显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传承性特征。传承,使民俗成为财富,成为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并且在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被后来者融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
元素,使之愈发被人们所接受。
三、地域性。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创造了文化,这种创造既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适应
了人类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气候温差、干湿状况、地形地貌、物产植被等等,即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文化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
四、寄托性。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俗事象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民众的信念支撑、理想追求、情感慰藉乃至心理依赖,我们将其概括为寄托性。这是民俗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它大多通过谐音、寓意、像征、造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形象性。形象性本是文学艺术的典型特征,我们之所以将其归纳为民俗文化的特征,不仅是因为
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即使民间工艺技术、民间语言、民间娱乐的形象性亦十分显著。
三、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名族”是国族其意义等同于“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所以,今天少数名族文化确实是其一部分。
但中国有5000文明,中国文化是指华夏文化,也就是汉文化。
四、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什么区别?
传统文化是一种时间积累概念
民族文化是地域,民族积累概念
你的家族提倡节俭,类似于传统文化。
你的家族擅长蒙古摔跤,类似于民族文化
也就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关联,大部分地区不具有。
传统文化和某个特殊语言文字紧密相关
儒家是汉族传统文化,伊斯兰是回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他们即是民族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五、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有多重要?
谢谢邀请 ( 'ω' )
首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什么是民族呢?怎么定义一个民族呢?民族是指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是在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在客观上能与其他群体区分开的一群人。从定义上来说,文化可以说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啦,所以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呀。
我也加个图(๑•̀ㅂ•́) ✧
六、为何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属性?
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的积淀、传承与发展的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是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现象和人类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它涵盖了人类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人类基于在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的内容。是人类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集合。
具体的人类文化内容是指人类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由人创造、为人所有的。中国文化烙印着中华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相应的也形成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等。
七、什么叫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理念、气度和神韵。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到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再到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音乐、绘画、瓷器、戏曲;从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都因其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追求和谐、向往大同,是中华民族的长年追求。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关切。永远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彰显“天下一家”和“兼济天下”的格局与气度,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感格局和道德气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先辈们一直崇尚着“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我们有信心在继承与创新中,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中大步走向未来。
从我们说话的方式、使用的文字,到我们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思维逻辑,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多的人穿汉服,走进博物馆和历史古迹,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潮玩法”。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借鉴和吸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让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接续历史、传承文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更多年轻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他们的心灵。
八、什么是优秀民族文化?
谢邀。
有凝聚力的文化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从这一点上来讲,儒学是相当成功的。
儒家文化圈的国族认同问题,起源的早,讨论的多,凝聚力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