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文明传承和中华文化继承、二者有什么联系、或前后之分、或相辅相成?
文明是文明,文化是文化。以印度为例,哪怕换了十几次主子,印度文明永远是印度文明。而文化不同,换一次主子就换一种文化。文明传承容易,文化传承几乎不可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文化是个中性词,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及精神动力。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的总和。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品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同样,承载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已经成为不仅中华民族,而且影响到海外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已经被被淘汰或者应该继续加以摒弃。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三从四德”的男尊女卑观念,算命、测字、星相、看风水等等。
三、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
1、题目不清,如果你问的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那就扯远了!
用此,按照你默认的意思,应该是在问:
(我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
2、关键词组1:传统的-非传统的(即新兴的、舶来的、流传至今但却不在国人普遍共识中不属于国人根脉的文化)
关键词组2:(我国)中国的-中华的(中国+华夏)
因此,在1、基础上,题目应该是在问:
(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中国的+华夏的)(传统的+非传统的)文化的区别?
第一个区别——中华文化涵盖的范畴一定比传统文化更广!多出来的三部分可简单粗暴地归纳为:
(1)中国的非传统的文化
(2)华夏的非传统的文化
(3)华夏的传统的文化
3、文化具有多样性、融合性、传播性、继承性、创新性、变化性,它表现形式为文化遗产(没有遗传下来的文化自然泯灭掉了)。
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两个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手工艺、艺术表演等)与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文物、史籍、古迹等),而一切文化遗产最大的皈依还是在各个民族(族群,或部族)
综上,如果再考虑时间因素,在刻意区分“古”与“今”这两个文明时段的假设前提下,则“中国”特指现在时;“中华”特指过去时+现在时。
第二个区别——中华文化涉及的族群类和时间广度比传统文化更大。
就是说,当“中国文化”特指这一刻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港澳+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拥有的56个民族及若干族群、部族(如台湾的卑南、阿美等部族,大陆笼统把她们统称为高山族,还有大陆暂未划入少数族类的摩梭人等,有待商榷,我持保留意见。此处不含入中国籍的外籍人士)范围时,肯定比
“中华文化”特指的过去和现代,在神州大地生活繁衍过的华夏儿女及海外地区传承繁衍的华人同胞对应的民族,多了去了,比56个+还要多,回鹘人、突厥人、契丹人、土蕃人、西域36国、色目人……因为有着民族融合、族群灭亡、同化和迁徙变迁等等,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姑且认为100+个民族不为过吧…(不严谨)
最后,把区别二中最后说得这部分,代入区别一,那就捋一捋题目涉及到的三个关键词应对的三个时间关系:
夏期(商周朝以前)——除夏外的中华(商周至清,咱就叫“狭义中华期”吧)——中国(民国至今)
则得出
第三个区别——“中华文化”共涵盖了六个小篇章,即夏期传统至今的(所剩无几的遗存及文物),夏期非传统(肯定已)灭失的,狭义中华期传统的,狭义中华期非传统的(部分灭失部分流传影响至今的),中国期已经、正在和将要成为传统的,中国期之非传统的共六块。而题目中的“传统文化”只是“狭义中国期传统的”那部分。
所以,个人觉得:
题目中,“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两者在
时空类数量级上的区别为:
前者=后者的1/6
(主要从字词语意的感性角度分析,有牵强胡扯成分,乏了,其他角度就请各位大神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如此重要?
先说我的结论:越是古老的问题,解决方案就越成熟,经历的检验周期就越长。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已经上下五千年。人类从非洲迁徙到全世界距今是10万年,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提升传承生存的技能。当人类来到中华大地时,这片适合农耕的文明逐渐开始沉淀,农耕生活解决了人作为动物本性的基本生存问题。于是文明开始转向对外在环境的思索,如:社群、文化、亲情、组织、经济等等方面。
现在,我们依然处于这个阶段,不能突破内心中,我是谁?我来自哪?我今生要做什么?等等意义的探寻。中华古老的文明更多传承的也是这些文化,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儒家文化、外传佛教在中华大地的融合,无不在探究这个问题,在中华文明的继承中,一代代精英如王阳明、朱熹等仍在不断修补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今日我们短短几十年,仍面对这些老问题,仍觉得不参悟。于是我们去寻求历史,看历经千万年的文化如何指引我们的行为、认知和情绪。这会不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重要的原因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