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对于民族文化你了解多少?
少数泯㵀越发扬自己的泯㵀文化,就与主体民族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文化差异越大,离心力越来越大,迟早有一天与主体民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少数泯㵀要想长久地存活下去,就要积极汉化,积极向主体民族靠拢,以获得主体民族的信任和支持!
二、你身边有未被大众发现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吗?
首先,民俗文化和非遗完全不是一回事。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信仰仪式等等。
非遗则是官方的政治化的一种概念。
非遗肯定属于民俗文化,但民俗并不是都是非遗。
事实上在少数民族或是汉族中有一大堆未被承认的非遗,一方面是因为非遗每年的申请都是有名额限制的,并不是谁随便申请就能上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传承人都愿意申请非遗并将本民族的文化被外人所知,他们觉得这是丢人的,或者是不吉的,每当有外人出现在他们的仪式上,都会给本民族带来灾害。
大概就是这样的。
三、文化是谁传承就是谁的吗?
“物华珍宝,有德居之”
①圆周率:中文“兀”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事实。“兀”源自于中国,希腊也曾发扬光大“兀”,近代英国发扬光大了“兀”。将来“兀”又重回中国发扬光大!
②中国的端午节源自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也有发展。当真正的中国端午节文化价值现世时,中国相关部门仍然是摇头晃脑用“屈原说”来屈解中国端午节。那么将来中国端午节将会在日本或韩国发扬光大!
四、有哪些有名的中华文化传承人?
商汤、周公、管仲、左丘明、孔子、秦始皇、董仲舒、岳飞、韩侂胄、谢枋得、郑思肖、王廷相、吕留良、顾诚。
五、一个民族的传承是血统重要还是文化重要?
文化。
1945年,日倭投降时,在中国留下了十几万遗孤。这些日本遗孤大部分被中国人抚养长大,并且大部分被划为汉族。如果血统比文化重要,干嘛要把这些日本人纳入中国,还纳入汉族?
有胡人汉化的例子,反之也有汉人胡化的例子。明朝李东阳写过一首诗《鲜卑儿》
鲜卑胡,汉儿是汝奴。
夫为汝耕,妇为汝织纑。
使汝温饱相歌呼,胡为虐彼无宁居?
汉土著鲜卑汝客,作一疋绢一斛粟。
为汝击,贼使汝乐,胡为疾彼同剽掠?
高丞相,三军主,能胡言,能汉语。
胡为爪牙汉肝腑,奸雄桀骜不足数,犹能虎视中原土。
君不见鲜卑小儿难共事,河南行台徵不至。
诗中提到的高丞相指的是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他爹高欢。高欢曾担任北魏的丞相。“胡为爪牙汉肝腑”,意思就是高欢为胡化的汉人。诗中“鲜卑儿”这个头衔,显然扣给了北齐高家。血统上,北齐高家是汉人;文化上,北齐高家是鲜卑儿。
另一方面,明朝的时候,鲜卑人早已融入华夏,彻底成为汉人。拓拔慕容宇文这些姓氏早已收录到汉人的百家姓中。李东阳写这首诗不是鄙夷鲜卑血统,不是鄙夷拓拔慕容宇文这些源自鲜卑的姓氏,而是鄙夷汉人胡化。
华夏并不搞血统论,反倒是蛮族侵略后大都会按照人种,搞等级划分、血统论、种族歧视。例如胡元搞的四等人,满清搞的牛录八旗。华夏则是教化蛮夷、用夏变夷,讲究宽容、平等、以德服人。例如朱元璋在《讨元檄文》里写道:“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例如同盟会的《讨满檄文》写道:“维尔胡人,尔在汉土。尔为囚徒,既审斯义,宜知天命,宜返尔部落,或变尔形性,愿化齐民,尔则无罪,尔乃获赦宥。”哪怕是日倭,在抗战胜利后,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也大都被好好的抚养长大。
也许有人觉得是文化强大的民族靠文化传承,文化落后的民族靠血脉传承。然而文化落后的民族传着传着就串了。
肃慎=>秽貊=>挹娄=>靺鞨=>女真=>满洲
猃狁=>犬戎=>匈奴=>东胡=>突厥=>蒙古
说到蒙古,13世纪的蒙古人被称为“世界征服者”。蒙古的扩展,可谓一时显赫。可惜蒙古打到哪就分封到那,分封到哪就分裂到那,分裂到哪就融入到那。扒一扒蒙古当年的各个汗国,有被突厥化的,有被印度化的,有被基督化的,有被斯坦化的,当然也有“归我者永安于中华”的,自然亦有“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的。欧洲有句谚语:剥开每个俄罗斯人的皮肤,里面都住着一个蒙古鞑靼人。从散播文化的角度看,蒙古是失败的;从散播血统的角度看,蒙古倒是很成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