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钱穆的《民族与文化》?
《民族与文化》:钱穆先生的征途不是星辰大海,但足矣。
这书是钱穆先生讲课的内容,下半部分就直接是讲义。
读着很顺畅,也不晦涩,讲古籍、讲观点都简明扼要、直抓重点,也没有什么闲笔和废话,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内容其实很简单,当然主要是因为钱穆先生讲得很透彻、很清晰,所以理解起来很简单(单从其中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比冯友兰强多了)。
钱穆先生讲中国自古没有民族的界限观念,这里指主要没有血统、人种的界限观念,区别民族界限只是文化。而讲文化,要从社会和历史来看,并且不能是一个横切的面,而是全体的社会和历史。
社会来讲,钱穆先生提出了四民社会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士这一流品,在这点上我持保留意见,因为看过一些其他说法,比如贵族、比如吏师,士是有的,但感觉并不能真的单独成为一档。
历史来讲,中国这么久的长度,而能始终保持不散,钱穆先生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士”里,也就是孔孟之道,并最终指向“善”字。
其它还讲了些内容,都很有启发性。
简单说,我算是被说服了一些。
但我仍有一些问题:文化是否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如果有,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什么?是在当下社会的强势程度(所造名词的使用与覆盖面)?落后的文化是否会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
并且这中间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文化是由社会和历史决定的,那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必然是趋于统一的,那就意味着,决定文化走向的因素,最终会落在历史上,但历史始终是历史,历史要影响当下,应该怎么做?
钱穆先生没问这个问题,但他给出了一个答案,就是上面说过的精神的核心,中国传统孔孟之道的“善”。
但我对这个答案持保留意见,这东西太似是而非了。
并且,随着高水平教育的普及以及个人思想的成熟,这种高度凝练且能融凝人心、融凝民族的思想只会越来越乏力。虽然当下我党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强调文化自信,但我感觉这东西,可能真的不会那么强力。还是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引领新时代。
此外,钱穆先生辨析了中西方社会、历史及其形成文化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肯定了中国传统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等的优越性或者说长处,并强调了这种长处对民族或者说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但我感觉这样还是落了民族、人种的窠臼,虽然钱穆先生并不是在强调民族、人种,但以东西方来划分这点,其实也算是。
我觉得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作为人而言,而不是作为哪里的人而言,应该是有一种普世观念的。
这个东西,按照钱穆先生的模型,就是那个领导精神,虽然在钱穆先生的观念里,西方没有这个贯穿的精神(宗教也不是),但我总觉得,作为人而言,这种东西应该是有的,只是我们还没找到它,或者说,我们早就找到了,但碍于历史与社会及其形成的文化的原因,我们都不愿意承认它。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种壁垒能被打破,人类必将以一个整体而共存、共融,这里面肯定有巨大的差异性存在,但一定有一种共同的观念指导我们前行到更远更广阔的宇宙中。
二、为什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民族观念很淡?
因为汉族是文化民族主义,只要你还在用筷子,说着汉语,用着汉字,读着从古至今的故事,你不知不觉就对自己的民族有认同感。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以及齐天大圣,这些文化象征为我们注入灵魂。
三、如何认识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有些民族在文化上有较高的认同感,去发扬本民族文化,从而能保留民族性,坚持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保持文化上的自信,代代相传,这样才能不会在多民族国家中因本民族人数少,文化得不到发扬和传承,逐渐融入主体民族,自己文化不断流失,与主体民族差异变小,文化的民族性也会不断丧失殆尽。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