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论文该如何写?
首先,你告诉我,你研究的民间故事,是从什么角度去展开的,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民族,还是做大类的概述
二、中华文化蕴含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从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等方面进行阐述。?
谢邀。看到这么大的题吓了一跳,庆幸这不是考试。不过这题还真是越看越像考试题,或者课程作业(啧……),那就用应试套路强答一发吧。
以下为正文。
国家层面,大一统局面下的长期帝制,是两千年传统中国的“元传统”。大一统帝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族群关系复杂,导致帝国内部只能以官僚制度和先进文化来维系统一,这一点在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帝制下的社会并非中学课本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是接近原子化的臣民社会,君主要维护统治,必然要尽量保持社会的原子化和公平性;抑制宗教势力、宣扬人文教化,也必然是大一统帝王所钟爱的统治手段。
民族层面,以文化而非血统区别族群,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优势。在这种思路下,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族群内部有强大的凝聚力,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也能有效融入。相比西方目前多元并存的民族与文化格局,文化民族观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也证明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民族观念、对不同族群加以区隔的做法值得反思。
社会层面,较早摆脱贵族制,使得传统中国强调社会公平,并相应地在制度上推行保持社会阶层流动性的科举考试和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并且这种公平不同于西方福利社会式的结果公平,它也强调机会平等、强调个人奋斗对结果的影响,中国古人还发展出了一系列管理技术来保障这种公平,比如科举防作弊手段(弥封、誊录、搜身等等),比如异地为官,比如干预物价(尤其是粮价)。【这里有两点需要略加解释。一是有些人可能对重农抑商政策有偏见,但个人认为西方高度繁荣的商业社会维持至今的根源在于几百年来持续的地理扩张和技术革新,如今地理扩张已经走到尽头,技术革新速度也有放缓趋势,因此商业社会的矛盾最近爆发得比较集中;而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有限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保障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长远来看二者孰优孰劣还待商榷。二是一些海外汉学家曾指出科举考试并没有为传统中国社会贡献太多的阶层流动性,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而现代中国已经具备、或者即将具备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实施与科举制配套的公立教育的物质条件,至于去不去做,那就要看是否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了。】
个人层面,较早摆脱宗教束缚,以世俗标准作价值判断,使中国最终形成人文主义传统。无论这种人文主义传统在实践中能够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至少它已经在理念上要求一切统治者保障个人的生存与安全,要求一切舆论尊重个人的生命与价值,这一点是很多宗教国家至今无法实现的。
总结起来就是,大一统的帝制传统,及其衍生的文化民族观、社会公平理念和人文主义精神。
最后,题目设置不太合理。国家、民族、社会基本都是现代(西方)概念,对中华文化进行此等分类已属削足适履(故而本题答案中的各优势点往往可以溢出到其他层面),希望从这些分类中找出中华文化的优秀一面更是强人所难,毕竟在异文明标准的衡量之下找出缺陷(即与异文明标准不相适应之处)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近代以来的批评家们做的正是此等工作。【如果最后这一段让题主感觉被冒犯,请多谅解,因为哪怕真的面对期末考试试题我也会这样回答。】
正文结束。
考上研究生之后再也不用答这种文科大题了(自动忽视研究生政治课……),真是好啊(〃'▽'〃)。习惯了写论文之后觉得,在有限的字数内(我又不敢真的像别的答主那样立一个百万字的flag)解答一个无比复杂的大问题,是特别折磨人的事情。
三、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
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具有血缘关系上的文化延续
民族文化则是文化集合体下的人群认同的价值观体系。
具有传统的文化可以追踪血缘关系,比如家谱下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也可以发展出民族文化聚合不同血缘关系的人,比如中华民族文化包含了融合进来的很多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内容。民族文化可以是不同文化的融合,不存在追溯血缘关系的能力。民族文化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你皈依了什么文化,就认同了这个文化集体----民族文化的价值观。中国的回族就是皈依伊斯兰教文化又回归中国的边民(所以称之为回族,甚至改姓马,取默罕默德首字音)。他们摒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如同当年的鲜卑族皈依汉族文化一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