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你写这论文是干啥用的。考研场上写的论文和在读期间发文写的论文并不都是一回事。
我博士在读3年期间发过的文学类论文其实只有2篇,1篇发表在《扬子江评论》,1篇发表在《民族文学研究》。谈不上啥有用经验,就说点个人看法吧。
一、闭卷考试写的论文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无论是平时的课程论文还是考研时候的论述题,都会面对徒手写论文的情况。你对着一张白纸,不能查证文献,不能刷知网,仅凭你积累的专业知识和阅读成果来论述。而你的受众不是别人,正是需要“踩点给分”的老师。所谓的踩点给分,指的是它只要一天还被称为“考试”,就一天有着一套相对明确的给分法则,你这篇论文获得分数的多少取决于踩中了这些法则的哪几项。
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写论文的你需要练习的是如何根据题目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最清晰地让阅卷老师看到你踩中的得分点。而具体到论文当中,所谓的得分点其实就是【总论点是否符合契合,分论点是否对应得上给分项】。在这种闭卷写论文的场合,你要学会拥有【提纲意识】,审题后明确答题方向(总论点),然后把每个踩分点(分论点)写下来,每个分论点对应需要用到哪些文本材料信息(例子)以及哪些理论来论证,都一一在草稿纸上标上。切忌一股脑就下笔,主次不分,逻辑紊乱。
比方说,论文题目要求是“试论巴金前后期小说的差异”。看到这个题目后,定题就要扣着“巴金”“前后期”“差异”这四个关键词来立论。题目并没规限你写什么方面的差异,因此可以答得广一些。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列出分论点:①题材和主题内涵上的差异,前期正面描写革命者的社会斗争,后期写家族写抗日,更写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人性矛盾;②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前期青春激情,后期冷静客观;③结构上,前期繁冗,后期更为精炼,注重外部矛盾中展示人物心理走向。三个分论点定下后,把巴金小说当中可以证明这三个论点的文本信息“填充”进去,切记【夹叙夹议】。通过几分钟列好提纲,厘清思路、稳住心态再写论文。
二、在读期间需要发表的论文
我们一般会把毕业论文称为大论文,把需要投稿到期刊发表的论文叫小论文。这里我讲的是小论文。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对才华有着一股非常执着的迷恋,有时候,所谓的才华,或者说遣词造句的技艺成为了“中文系学生”这个群体区别于“世俗语言使用者”的参照系。从某个意义上说,这个理解没什么毛病。但落实到写拿去投稿的小论文,所谓的文采,所谓的才华,所谓的词汇丰富度和造句能力,都必须服务于论证本身。下面我提一些注意事项:
(一)明确论文类型,定位论述风格
在我看来,对于做文学研究的学生而言,小论文最常见的两种走向是“资料主导向”和“观点主导向”(一看就知道是我自己起的名字)。所谓的资料主导向,其重点在于通过文学史求证、作家资料整理、作品批评史呈现、文本内容统计等作为论据来推演论点;所谓的观点主导向,其重点在于提出新颖的/尖锐的/突破性的/思辨性的观点,继而以自圆其说的文献和理论(尤其后者)来演绎论证的过程。但要注意,资料主导向的论文不意味着没有观点,更不意味着无法产出深刻的、新颖的、突破性的观点,同理,观点主导向的论文也不意味着天马行空说瞎话、无理无据套理论。它们更多是论据处理取向或内容构成的侧重点不同。
而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内部研究是立足文学作品内部的语言艺术、审美风格、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内容的分析,外部研究是着眼于文学作品与外部世界、历史、政治、社会、哲学、思想史等领域的联系。
你问到看一些哲学著作对写论文有没有帮助。我个人的看法是,帮助非常大。它们很多时候不直接为你所研究的文学作品提供某种点对点的论据支持,但可以丰富你看问题的层面,让你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有更大的机会生成更多的观点。要是运气好,一套哲学思维还可能重塑你的研究方法。
明确论文类型,是为了尽早结合自己擅长的思维模式和研读习惯来定位自己的论述风格。有的人觉得做史料收集和分析是繁冗和沉闷的,有的人则觉得是一种实证的美德;有的人觉得史料其实是被建构的,思想的“祛魅”过程中释读的观点才是珍贵的;有的人专精于人物、风格、文体、语言等文学内部的某个问题,认为文学要以文本说话;有的人认为文学是历史、政治、社会、思想史等领域的必然联动对象……不同的论述风格,决定了你的方法论,甚至决定了你做研究的路子。其实,在这种“没定论,难证伪”的学科,没有一种方法论是完美的,怕的是你没有方法。
(二)逻辑为王,论点为本
小论文的主要受众是期刊编辑或同行专家,要知道,并不是每个编辑或专家都有跟你一样的知识背景和文本阅读经历,如何【清晰地让他们明白你要讲什么】,比你在论文中【如何呈现遣词造句的能力】重要得多。比方说,你是研究余华的,但同样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期刊,编辑们不一定都看过余华的所有作品,也不一定细读过你写的这篇余华作品。你在论述的时候,要用最精炼(精炼不意味着一昧抛弃长句)、最精准的语言还原文本细节,并及时地、不拖沓地、不含糊地带出观点,让专家畅通无阻地融入到你的论述语境中,激起他们了解文本内容、品读细节、释读观点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逻辑永远是扮演第一位的角色。一个观点再好,若不能在严密的逻辑框架里呈现就很容易沦为漫谈的只言片语。
(三)学会节制,也就学会了深刻
和一些抒情文学作品不同,篇幅有限的小论文要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恰好不是要多动人地表达,带着多浓烈的情绪去言说,而是冷静节制,拿论据说话。比方说,即便你认为某部作品非常非常糟糕,简直是文学史之耻,但你不能用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去论述,你要证明它水平低,那你要用论据来说,说的时候还不能用一堆感性的贬义词去描述。同理,你研究的是某个作家,爱他爱得无法控制自己,但你不能放彩虹屁,动不动来个“众所周知”“XXX是最好的”“XXX当之无愧”,你要承认并嘉许其文学贡献,就拿作品说话,拿论据说服读者。一篇深刻的论文,不管其立场是否与你一致,不管其论述方式是否对你胃口,它能做到深刻,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节制,冷静地层层深入探讨。
(四)夹叙夹议,勿套理论
夹叙夹议的意思就是一边罗列文本细节,一边带出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尤其是文艺学的学生)还需要补足足够准确的理论去辅助论证。千万不要像写读后感那样把文本做个剧情简介,然后不着边际或隔靴搔痒地写几句总结就当写好论文了。但是,有些学生,尤其是刚学完文学理论的学生,非常容易因为尝到了理论加持的“甜头”,就框套理论。我不否认刚接触文学理论的时候,“套理论”可以增加我们对理性措辞的敏感度,强化对理论的认知。但这不能成为常态,更不要成为习惯。逮住一个自我挣扎的人物,就把精神分析批评里的“三我”往死里套,看到各种猎奇的象征就马上扯来形式主义的陌生化,长此以往你就压根无法产出自己的观点。
(五)论据为体,提纲永远不过时
不要以为上面那张图仅适合应试,具体到写小论文,乃至学位论文,提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让你思路清晰,让你对整篇论文的结构有个可视化的把握,让你随时可以根据这个可视化的“图纸”增删内容,安排论据。我博士毕业论文撰写之前,花了一个月去完善提纲。
暂时想到的是这些。以后有想法再更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