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慈禧去世一年后才下葬,送葬队伍臭气熏天,味道是怎么来的?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05 21:38   点击:57  编辑:yyns   手机版

中国人自古代以来直到今天,都保留并传承了择吉文化,也就是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有时甚至在空间上也要有所考量。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七夕被看作是东方的情人节,在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民政局,总会排起一条很长的队伍,按照常理来说这一天和其他的日期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讨个好彩头。

这种择吉文化应用于古代墓葬的时候,其表现形式要更加繁琐。做一件事情,必备的四个要素就是主体、物品、空间以及时间。如果将这四个要素套用在墓葬上,主体也就是死者,物品就是死者的棺椁以及那些陪葬品,空间就是埋葬死者的位置,时间也就是下葬的具体日期。因为择吉文化的影响,因此古代的那些达官显贵,总会修建奢华的陵墓,用上好的棺椁,还要在里面摆放大量的陪葬品,再请风水术士看一个合适的地点,最终敲定一个黄道吉日,才能够下葬。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去世之后并不是很快就会下葬的,大多都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比如说我国古代晚清时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她的下葬过程就充满了波折。慈禧去世一年后才下葬,停尸这么长时间,在我国古代非常罕见,这并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风俗,但或许因为慈禧是满人,因此才没有被其所限制。除此之外慈禧的送葬队伍臭气熏天,味道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们通过《爱月轩笔记》可以得知,慈禧太后的陵墓非常奢华,光是她身上穿着的衣服,就足足拥有近万颗宝石。慈禧太后的墓葬仪式,在物品上已经极尽奢华,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下葬的具体时间以及下葬的地点,也就是说,如果挑选的黄道吉日距离慈禧的离世日期较远,那么就只能原地等待。

之所以埋葬的日期如此难以挑选,是因为古代的皇帝或是像慈禧太后这样的实际统治者,并不能单纯地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这样地位的日期,一般是留给民间的达官显贵或是朝中重臣的。像慈禧这样身份的人,挑选一个合适的下葬日期,除了请术士观测天象之外,还要结合慈禧的生辰八字,将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挑出一个最合适的日期。

因此虽然一年足足有365天,但经过了这么严苛的条件之后,想要得到一个准确的日期还是非常困难的。慈禧太后下葬程序繁琐,和时代背景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是太平盛世,或是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下葬并不需要如此繁琐,一般在新帝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为后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人还活着却给自己修建陵墓,在古代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无论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还是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他们都在生前就已经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即使他们在位期间一直努力希望能够追求长生不死。也就是说,当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的时候,皇帝往往有充足的时间和资金,来为自己修建一座浩大奢华的陵墓,因此在我国古代,皇帝的陵墓往往要花上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够修建完成。

除了修建陵墓较早之外,新皇登基的时候,就已经会找来专业的风水术士,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下葬地点以及去世之后的下葬日期。因此这些统治者大多还在自己3、40岁的时候,就已经为后事做好了周全的准备。因此过了几十年之后,当他们驾崩的时候,不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但慈禧太后显然就没有这样的好运。这是因为她虽然是晚清朝廷的实际统治者,但她就像是汉朝时期的吕后一样,虽然手中握有大权,但始终没有称帝,自己的身份最多也仅限于太后,而不是皇帝。这也就意味着,有很多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她们虽然手中握有大权,但碍于礼制的限制,没有办法去实施,限制住了她们的手脚,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让慈禧在晚年没有办法妥善的交代自己的后事。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结合清朝晚期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古代中国自清朝中期开始便走上了一条下坡路,一直到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被迫打开关闭的大门,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就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综合实力是在不断下降的,这也就限制住了皇宫的日常花销。

虽然以慈禧太后等人为首的宫中势力,竭尽自己所能搜刮天下人的财产。但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成为其他国家变法图强的经费,在这样一个循环下,晚清朝廷彻底成为洋人的统治者,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我们几乎已经无钱可用,慈禧太后就算是想要提前修建陵墓,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是因此,让慈禧以及光绪帝的陵墓修建比先帝晚了很长时间,如果慈禧能够缩小自己陵墓的规制,减少陵墓内部的陪葬品,倒也能加快陵墓的修建速度。但很显然,像慈禧这样用军费修建后花园的人,在这一方面是不可能让步的。因此,慈禧太后的陵墓修建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光绪帝二十一年,慈禧太后还命人又重新扩大了一次。

光绪帝驾崩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去世。然而慈禧去世一年后才下葬,一个原因就是慈禧太后的地宫还没有彻底修建完成,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距离下葬的黄道吉日还比较远。一方面是地点,另一方面是时间,在这个时候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明明有一个很好的日期,距离慈禧太后的离世日期要更短一些,但由于地宫没有修建完成,因此只能够跳过这个日子,等到地宫修建完成,再等到那个专门用以下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

在古代并没有现如今的防腐技术,在尸体处理方面也没有那么成熟。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死者的尸体想要保持不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据有限的历史资料记载可以得知,皇宫买了大量的香料用以掩盖尸体散发出来的味道,还储藏了大量的冰块,用以保护慈禧的尸身。

虽然通过这两种方法,让慈禧太后的尸体得到了有限程度的保护,然而最大的难点并不在此,在于后面的尸体运输。将慈禧太后的尸身运输到定东陵的过程中,送葬队伍臭气熏天,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尸体一年没有下葬,本身就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坏,但由于有着厚厚的棺椁阻隔,其味道并不能完全散发出来,送葬的队伍之所以有刺鼻的臭味,主要在于送葬的队伍人数众多,当然也少不了大量的骡马等牲畜。

这些牲畜在行进的过程中随意排泄,导致所到之处无不脏乱不堪,因此才使得送葬队伍经过时散发出熏天的臭味。

送葬队伍的臭气是来源于送葬队伍中拉车的牲口,因为慈禧下葬的队伍庞大,拉车的动物也多,吃喝拉撒,难免会有气味的。

因为古时候没有更好的防腐技术,尸体停放一年才下葬,会导致体内的脏腑产生变异和腐臭。

因为北京城的夏天是非常的炎热的,慈禧太后去世后一年才下葬,她的尸身其实已经严重腐烂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