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黄历上是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日得新,谁来答
二龙治水多雨偏旱涝,十一牛耕田土头硬,五日得辛还可以,十人分饼难充饥。
在我国正式使用公元纪年之前,一直都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纪月、纪时的。天干有十个: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个循环。一个循环为一甲子,所以六十岁的人也称花甲之年。
几龙治水; 根据正月第一个地支“辰”日在第几日确定。例如“辰”在正月初一,就叫“一龙治水”,在初二,就叫“二龙治水”,依此类推。
在十二生肖中“辰”代表龙,龙又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所以根据皇历上的几龙治水可推测这一年的旱涝雨水情况。民间有俗语“龙多不下雨”就是由此而来。
龙少了,管理不过来,就会到处下雨,这一年雨水就多。龙多了,管理过甚,降雨就会减少,这一年就会干旱。一般来讲“五龙治水”象征风调雨顺最好。 简而言之:龙越少,雨越多,地越涝;龙越多,雨越少,地越旱。
正月初一、二逢辰,行雨均平,春夏秋冬雨水应之高田,全收麻豆麦也。
正月初三、四逢辰,雨水调均,高低大收。 正月初五、六逢辰,半凶半吉,种宜早,大收之年。正月初七、八逢辰,春秋月有虫蝗,遍伤人民,五谷涨价,百姓饥荒,乡村饿死。
正月初九、十逢辰,本年大水,又有秋旱,苗焦枯,五谷不收,一水一流半收。正月十一、二逢辰,其年多旱,秋夏枯干,空贵,耕种五谷不收,江湖断流,冬有雨雪。
扩展资料:
黄历与择吉术
中国传统的选择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成熟,当时《日书》中所记占候时日宜忌的内容,不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牵涉攻伐、出兵等军国大事。
历代官方天文机构的职掌,除包括推算历法和观测天象外,还需负责处理选择事,如东汉时期天文官的职责就包括:“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
稍后,在官方的天文机构中更出现一部门专责此类事情,宋、元时,称之为三式科,在清代则称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职掌为:相看营建内外宫室、山陵风水,推合大婚,选择吉期,调品壶漏,管理进楼。
郊祀候时,兼铺注奇门出师方向,表面上虽较东汉复杂,其实两者的内容在一千多年间并无太大出入。
从元代开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县广设有阴阳学,与儒学和医学鼎足而三,以处理地方上有关卜择时日、相关面势向背之事。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在福建建阳县儒学的四百多部蒇书中,也可发现约有五十种术数类的书籍,其中《魁本百中经》、《关煞百中经》、《万年一览》、《大百中经》、《台司妙纂》、《通书大全》、《历府通书》、《克择便览》等,即与选择术相关。
农村老人说2020年是“二龙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饼”啥意思?
二龙治水多雨偏旱涝,十一牛耕田土头硬,五日得辛还可以,十人分饼难充饥
二龙治水,十人分饼难充饥,年头不好,涝
只是知道19年是八龙治水,五牛耕
黄历是依据什么来制订的?到底黄历真的有用么?还是属于封建迷信?
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胜等,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
黄历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冲煞、合害、纳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玄空九星、星期、生肖、方位等等。
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通书中包含了大量与吉凶趋避或生活礼俗相关的内容,虽然在每一时代里,它都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出版物,但因中国人对择吉思想的笃信,导致选择术得以在时空上长期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
扩展资料
在现代,黄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历、农历和干支历三套历法,与吉凶宜忌、冲煞、吉神凶煞、合害、纳音、干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
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财神喜神贵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国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历
根据农历和《易经》《河图洛书》天干地支二十四星宿等组成。
黄历或者称作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即古人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比如说,今日不宜动土,明日可以搬迁,后日赶紧立灶等等。老黄历是个贬义词,就是迷信的意思。那么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确实有道理。至少基于统计学的概念,黄历是值得推敲和考验的。不可否认,古人迷信。但是,古人不是笨蛋。黄历中很多经验是经过大量的总结而来。世世代代在运用中都与天地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现象吻合。这是精华所在。理论根据可以在康熙时代很重要的一本著作《协纪辨方书》中找到。
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它是清代朝廷颁布发的一种历法,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农历。因为是用黄纸印的,所以叫黄历;又因为是皇帝颁布发的,所以又称作皇历。
这些历书,除记载农时节气外,还有迷信的“宜忌”。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
科普一下【我的黄历】所运用的天文历法知识。
01什么是历法?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目前主要使用的历法分为三大类型:
1、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
2、根据地球环绕太阳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3、根据月球环绕地球、地球环绕太阳所定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合历。
02我的黄历所使用的历法有哪些?
在【我的黄历】当中运用到的历法有《公历》、《农历》、《干支历》和《物候历法》,最主要的属于【我的黄历】独有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历法》并根据以上历法并结合个人的命理信息,生成每个人专属的黄历运势。
1、公历:
在【我的黄历】中,日卦、黄道卦的计算依托于公历,在天文学当中,公历在一年的时间内比农历更加精准。在现代天文学当中,一年有两套计算标准:
A.恒星年
在宇宙中观测,地球绕行太阳一圈所需的实际时间被称为“恒星年”,共365天6小时9分10秒。
B.回归年/太阳年
在地球上观测,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被称为“回归年/太阳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天文学应用于公历中,我们一般以恒星年为准。
地球绕行太阳的一年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比公历的365天多出来了大约6个小时,因此每隔4年,就会在公历的2月增加1天,即闰月,因为四年时间,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时间正好比公历历法多出了将近24小时,因此公历在一年当中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这也是【我的黄历】采用公历进行计算日卦、黄道卦等信息的原因。
2、农历
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与农历时间误差为10天左右,与公历时间误差约为6小时,为了校正年时间的误差,农历在历法上设置了闰月,即在某一个年份增加一个月。
虽然农历误差比公历大,但农历的编排信息量更大,公历只需要协调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这两个周期,而农历除了需要协调这两个周期以外,还需要协调月球绕行地球的公转周期,所以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因此,尽管在一年的尺度中,农历不如公历精确;但在一个月的尺度内,农历却比公历精确,它将月相变化(朔望月),即月球绕行地球的时间周期纳入到了历法当中。农历的闰月以一个月的时间来调节地球绕行太阳的误差,也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即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正好为一个月。
【我的黄历】根据农历中的月相变化,确立每月的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为月忌日(黑道日)。
3、物候历
物候历是一种按自然现象出现的日期顺序而编制的一种专门历,是气候等环境条件影响的综合反映,根据前一物候期可以预测后一物候期到来的日期。
现在,物候时间的确立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纬度所形成的太阳高度角来判断二十四节气,每一年的节气交节时间都不同。
4、干支历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而二十四节气则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此外,木星环绕太阳一周需要12年,60年会与土星交汇三次,故而我们把60年称为一甲子,每一年又分别对应一个太岁(岁即指木星)。
03我的黄历算法的科学性?
黄历不是公历和农历那样一个单独封闭的历法体系,而是一个综合农历、物候历和干支历的复合历法体系。
天文学上对黄道的严格定义是:地月系质心绕太阳公转的瞬时平均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黄历之所以在实用性上相比于农历、公历等单独历法更具有指导意义,正是因为黄历综合了各类历法的计算。黄历一直以来由古代政府发布,公布来年的年号、节日、节气,反映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也作为政府公文签署日期的依据,此外,还根据自然规律特征和易经术数相结合,确立每日的宜忌和吉凶,用以趋吉避凶。
【我的黄历】根据最精准的天文数据,做算法上的支撑。最大一个特征就是具备私人定制的功能。能够根据个人本身的黄道卦、木星卦、本命卦来确定每日对于个人的吉凶、宜忌以及穿搭推荐、饮食推荐和好友推荐,将历法与个人相结合。
黄历的六甲胎神很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