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为何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共性与个性的说法,有出处吗?
不是说这种说法不对,而是文化的概念范围太广,在不清楚论据范畴的情况下,既不能反对,也无法支持。
我更喜欢的说法是多元统一体。也就是问题的后半部分,在更普遍的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二、怎样理解“民族是文化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这句话?
很简单,也很复杂。
为了方便题主理解,就举我们最熟知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吧,也符合题目的条件。
首先,民族是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是谁来定义的,题主有想过吗?到底什么是中华民族,百度给予了我们解释——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统称。那为啥非得是56个民族,50个不行吗、10个不行吗、光汉族不行吗?为啥非得是56个民族不可呢?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由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及汉族构成的文化,所以,中华文化缺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行,所以说,有了文化,就有了民族。包括日本大和文明与大和民族等,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二,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这就比较好理解,任何一个文化的构成,可以说都是各种各样民族文化的体现,比如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由汉族文化与各个少数民族所构成的。那么这个文化将作为我们身上的图腾一般体现了一个民族,比如去外国提起春节、端午,可能外国人会觉得哎您是不是中国人呢。也就是说,文化往往能反应一个民族的特性,让他能够被别的民族所区别开来
三、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就是自然文化,由自然文化延绵5000多年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具有中庸的思维,就是不偏不倚,中华民族还具有化的能量,就是如何平衡一切事物的发生,以及具有融合的能量,中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去殖民任何一个国家。
四、文化与民族是怎样息息相关的?
这个题太大了,完全不敢讨论。
小了说的话就是,因为文化,所以中华名族才叫中华民族;因为文化,中华名族才可以自然存活于世;因为文化,所以我们还是我们。
五、大汉民族与中国文化形成的关系是什么?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周边各民族文明进步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汉化的过程。
因此,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的以汉文化为主。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并与中华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交融。
六、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啊?
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差异
孔子开创有教无类,推广学习,引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最终儒家成为集大成者,最终归儒。到了宋明理学,基本上已经是三教合一。对于三教,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之说。
1、儒核心是“仁”,道核心是“无为”,佛核心是“空”
2、儒重视礼,道认为提高修养,不需要礼
3、儒入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顺其自然
4、儒是有差别的爱人,道自然规律不讲感情,法爱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畏惧,墨家无差别的爱
5、三纲五常是变化的,仁政理念自古有之
6、儒释道都有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7、孝和仁
七、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这里面涉及到文化融合的概念。
“融合”(merge)的含义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体,整合、贯通、协调、交融、会通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不同的学者对文化融合的理解不同。汤一介以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吸收为例,论证不同文化之间是以融合为主导的。他指出:“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并不缺乏由于文化(例如宗教)的原因引起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发展则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
也有学者指出,不能把融合等同于趋同,那种建立一种“普世文明”的想法实际上不可能。张汝伦认为,从人类文明史上看,基督教与犹太教、儒家与佛教,互相之间都有吸收和融合,但并不是趋同,也不是融入。随着人们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发展。
对文化融合的理解应该持辩证统一的观点。既不能把文化融合简单地理解为合成一体或同一化,也不能把它理解为一方吃掉、吞并另一方,应该把它看作是对立的统一,是双方在相互对立、斗争、冲突中的相互协调、一致、吸收。
基于这种理解,文化融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它们之间的文化的接触和交往也越来越多,通过文化间的比较,人们可以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利弊得失,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克服己文化的缺陷,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融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普遍存在。从人类文明史上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彼此冲突、碰撞,同时也相互汲取、会通,这不单单是中国一家独有,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如此。
西方文化就是由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作为西方文化核心内容的基督教,就是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几种文化的融通、交汇和整合的产物。作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学说,在形成和发展中也综合、会通了儒、释、道百家文化的思想,成为一种丰富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是成功地融合其他文化的范例,既融合了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好的方面,又保持和发扬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文化融合有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初见端倪。比如,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便是经历了后汉、魏晋、隋唐,一直到北宋和南宋时期,才基本完成,历时千年之久。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融合花费的时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短。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类文明已经达到更高的阶段,对待文化更加理智和聪慧。文化融合在当代有加速的趋向。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虽然古已有之,在近代呈加速之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加快,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中国文化吸收、借鉴的东西,中国文化应当融会、贯通西方文化的长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文化也有缺陷,只有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才能克己之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